郝诒纯出生于湖北武昌。她的父亲是同盟会会员,昔日在家组织反对北洋军阀的秘密集会时,母亲就在门口望风。父母的爱国行为让郝诒纯自小树立起进步思想。1930年,郝诒纯随家人迁居北平。中学读书期间,她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同时组织读书会、报告会等宣传革命理念。1936年年底,16岁的郝诒纯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的身份投身党的地下工作。 1938年,郝诒纯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
当那首熟悉的《恭喜发财》在大街小巷里不约而同地响起,当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渐次延伸成归家的道路,年的脚步近了。赶年集、买年货依然是中国人绵延千百年的过年仪式之一,像是不远千里去见一次童年时的自己,把瓜子、花生和糖果装满记忆的口袋;又像是和亲友踏上一场时光旅行,让遗忘的、铭记的、此时正在发生的故事气球重新飞回手里。本期“总编策划”,我们想牵着你的手,一起赶一场有香气、有活力、有鲜美、有甜蜜的“她”年集。
色彩清新、花瓣丰满的马卡龙蝴蝶兰像蝴蝶一样翩翩飞入千家万户,送上美好的祝福。 在泰州市海陵区罡杨镇,致力于蝴蝶兰产业的80后新农人张莹,因为新春临近又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每天往返在基地、店铺、送货路上,几乎脚不沾地。但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种幸福感源于事业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 跨行做“花农” “蝴蝶兰的花朵独具特色,像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花瓣轻盈飘逸,花色明艳动人……”
她许下十二个相同的新年愿望,让锦鲤出圈,“游”向全国,让更多人见锦鲤,接好运。 碧波荡漾,锦鲤嬉戏,每当看到这个画面,总会心生惬意自由之感。自古以来,锦鲤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观赏鱼,在年文化中也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张贴年画,画中的胖娃娃怀抱锦鲤,笑弯了眼,四周莲花盛放,寓意“连年有余”。在“鲤跃龙门”的传说中,鲤鱼还被赋予了吉祥好运、飞黄腾达的美好愿景。 新年伊始,苏州的郭珺站在
煮熟后的龙虾壳鲜红透亮,喜气盎然,正应了过年的氛围。 民以食为天,鱼是国人春节食谱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寓意着来年家家户户“仓廪丰实”。“以往腊月,家家户户都要买上几条青鱼或者花鲢,用盐腌渍,正月里,摆上席面。”在长江边长大的吴琼,对鱼有着别样的情感。受父亲吴其法的影响,2011年,23岁的吴琼回到家乡郭庄。江水滋润的这片土地水系纵横,在这里,吴琼跟随父亲学习水产养殖,而后又建立了自己理想中的水产养
每到过年,人们早早地排队等待,只为那香甜软糯的桂花糖年糕、豆沙八宝饭、冬至团…… 紫薯皮包花生芝麻馅、原味皮包萝卜开洋馅、甜菜皮包虾仁肉馅、南瓜皮包笋干肉馅,麦青汁皮包豆沙馅……无锡老字号“穆桂英”坚持手工制作冬至团,用新米磨粉,填入满满的馅料,口感软糯有嚼劲。无锡人都爱这一口,“冬至大过年”,在冬至团圆宴上吃上几颗,庆祝当年的丰收之喜,祈福来年的顺顺利利。 在点心店长大的孩子 1946年,
喜庆簪花,过年簪花,聚会簪花……对于古人来说,无处不簪花。时至今日,簪花、插花依然表达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许。 它曾经一度是古代官员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平民百姓最喜爱的装饰品之一,绵延盛行千年……它既包含着从古至今人们对花的赞美与欣赏,又体现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和品质的追求。它就是绢花。 簪花,古人的浪漫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唐
年戏是最聚人气的活动,热热闹闹,让年味推到了最浓处。伴随着胡琴悠扬、锣鼓铿锵,春夏之咏叹调正徐徐响起。 板胡吱吱呀呀地拉着,梆子咚咚地敲着,台上的演员水袖一挥,新年大戏柳琴戏开场了。台下的杜桂芳唱了大半辈子的柳琴戏,难得做一回听众,她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正月里下乡唱戏的光景:那时候,乡亲们盼望了一年,开戏前早就搬了凳子占好位置,在台下嗑瓜子、唠家常。正戏开场,叫好连连,欢笑一片,年味就在这婉转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