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诗,蕴含人之性情,兴起人们好善恶恶之情;“礼”有节文节情之用,是外在的行为规范;“乐”从和,是使人格理想完满的重要一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由个体真情到社会情感的过程。“兴于诗”为“立于礼”与“成于乐”奠定基础,“立于礼”是“兴于诗”到“成于乐”的规范性条件,“成于乐”将“兴于诗”与“礼于礼”统一起来,以最终实现主体内心对自我价值的认识。 关于《论语·泰伯》中“兴于诗,立于礼,成
【导读】朱丹溪跟随许谦学习理学,后跟随罗知悌精研医学。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独特的求学经历,为其援儒入医的思想奠定了基础。朱丹溪的医学理论深受“动静观”等理学思想的影响。他吸收了宋儒关于一气化生、动静相即的哲学理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相火论,强调通过“动而中节”的原则来调控相火的妄动。同时,他将理学“中正仁义”的定静功夫转化为更具普遍意义的道心人心说,从而使圣人之道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百姓的日常生活之
【导读】老子的“为道”是其“知”的修养向度,致知与修养在老子思想中不可二分。“为学”是认识活动的进路,而“为道”则是精神修养的进路。通过“无名之朴”(精神修养之“知”对概念的消解)“知者不言”(精神修养之“知”对定言的消解)“绝学无忧”(精神修养之“知”对知识的消解),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此外,老子的“为学”与“为道”并非对立,二者不仅共同指向无为的价值旨归,还体现了从外求向内求的转向
【导读】《逍遥游》作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必读篇目,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本文选取了高中语文教材部编版精读课文《逍遥游》中的“息”“待”二字进行汇释和辨正。在“去以六月息者也”一句中,先贤们对“息”的解释有“休息”和“风”两个意思,但是“息”作“风”义,值得商榷。同样,在“犹有所待者也”一句中,对“待”的释义,大部分学者认同郭象提出的“凭借”之意,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一、息 《逍遥游》:“《谐》之
【导读】《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启蒙作用。本文从《诗经》入手,探析早期园林的造园思想、造园手法以及游园活动,进而挖掘文学与艺术之间的联系。 《诗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之一,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整体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时的社会面貌。 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生成期、转折期、全盛期、成熟前期、成熟后期。在《
【导读】《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一篇奏章,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决心和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后主刘禅的劝勉。由于历史久远、文献保存不够,历代学者对《出师表》注释各异,争论不止,在某些字词上说法不一。本文主要从“不毛”“奖率”“先汉”“后汉”等具有典型争论之处的字词出发,进行注释辨正,以深入挖掘字词的真正含义及其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揭示其历史价值,力争更全面地理
【导读】朦胧诗派是当代诗歌语言探索的先锋。舒婷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框架,在诗歌语言上进行了开拓与创新,展现出独特的思考与突出的建树。本文以舒婷的诗歌为研究对象,从诗行排列、能指内涵、陌生化等角度入手,具体分析其语言结构、语言意义与个性化的审美特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十分注重语言探索。胡适在《谈新诗》中谈到了诗歌语言的特殊性,诗歌的特点决定了其对语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