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全社会的认知与实践不断深化,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发展主线和理论体系雏形样态,推动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论到实践层面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刻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意涵,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实践。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既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壮丽图景,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在这一恢宏征程中,人口发展绝非简单的数量增减,而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与成色的核心变量和基础支撑。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人口经历了由高速增长到平稳发展的过程,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人口发展进入新阶段。一方面,教育普及与
【摘要】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人口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期,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趋势特征。生育率持续走低,一方面是因为育龄人口数量下降、生育意愿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生育年龄增大导致的生理性生殖衰老,以及由于内外环境因素诱发的病理性生殖衰老。建议从生育保障和现有可及的技术应用角度出发,着力强化我国生育力保护体系建设,积极应对人口发展新形势、新挑战。要
【摘要】完善的人口服务体系是现代社会人口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伴随我国人口、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建立、健全更高水平的人口服务体系,既能从供需两侧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又能从多层次满足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尽管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以“七有”为主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但综合、协调、完整的人口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服务范围和内容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人民高品质生活需求仍存在一定差距。“十五五”时期,应以落实全面
【摘要】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当前,我国人口发展面临新形势:质量上,人口素质优化与高等教育“双千万时代”交织,人力资本厚积薄发;数量上,少子化与减量化交汇,人口规模依然巨大;结构上,长寿化与老龄社会交叠,人口老龄化程度将继续加深;分布上,流动迁移活跃与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交融,乡村中国正在向城镇中国转型。面向未来,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应聚焦三大着力点:其一,提升人口综合素质
【摘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总量平缓减少、结构加快转变、素质稳步提升、分布中心集聚等新的人口环境和条件。伴随着人口要素稀缺性逐渐增加,以及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推进,用好人口要素特别是人才资源至关重要。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人口、经济、社会发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主题,以人口要素内涵式开发利用为主线,以更高层次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为重点,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建立以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国内外环境重大变化对研究编制“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提出新要求。“十五五”时期,我国人才发展要聚焦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发挥和壮大人才队伍全口径竞争优势和党管人才体制机制优势,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高地、人才平台战略布局,锻造一支与强国建设相匹配的战略人才力量,突破和解决人才发展、人才创新的体制机制重点问题,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
【摘要】在社会老龄化日益凸显的当下,劳动力供给缩减与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开发老年人力资源是破解困局的关键举措。老年人力资源通过直接补充劳动力供给、发挥知识经验的代际传递效应、拉动老年消费市场三大机制促进经济发展。当前,我国老年人口占比逐年增加,但老年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程度低、社会认知不足、政策支持薄弱等问题,同时面临就业供需失衡、技能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实挑战。为此,需
【摘要】数智时代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更有力的工具与手段,也对其研究能力和实践应用提出更高的要求。解决“人理与物理的价值对齐”这一社会科学数智化研究的基本问题,需从底层逻辑框架与知识体系建构切入。一方面,要综合运用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和虚实交融的技术手段,立足破解数智化技术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现实困境和迫切需求,阐述人理与物理内涵及认知上的异同;另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全面剖
【摘要】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资本市场在优化资源配置、风险分担、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具有独特功能。两者紧密相连,前者是后者的重要保障和源头活水,后者是前者的强大动力和关键支撑。结合当前实际看,我国资本市场在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融资体系不匹配、估值方法不适配、投资者保护机制不完善、耐心资本供给不足等难点和堵点。为此,可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本
【摘要】涉外法治为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的民间外交理论,构建民间外交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融合视角。民间外交与涉外法治能够对接不仅因为民间主体是涉外法治的重要外事资源,而且两者在理论逻辑上契合,具有一致的目标逻辑、治理价值观逻辑、形式逻辑。民间外交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能够推动涉外法治的规范生成、执行与实施,并加强人才建设及深化法律文化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首次确立了民间外交的法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