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已经进入倒计时,在冲刺的关键期内找准方法,会让我们在历史复习和高考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笔者就历史学科的复习备考策略与大家分享。 一、明确备考方向 居高临下俯视高考,了解新高考历史命题的特点及趋势,检测我们复习是否符合高考要求,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精准备考。 [1.] 突出“五史”考查 近几年各省高考真题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考查进一步深化,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庙号起源于商代,对国家有大功的、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被特别追赠庙号。当时的庙号只有三种: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中兴者曰“中”,另外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这体现了( ) A. 王权与神权结合的政治特色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如表所示是对距今约5000年的河北沧州哑叭庄文化遗址中主要出土文物及所发现的遗迹所作的归类。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哑叭庄文化时期( ) A. 手工业成为独立部门 B. 经济形态多元 C. 已出现养蚕缫丝技术 D. 小农经济形成 2. 据史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87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45号古墓中,出土了用蚌壳排列成的“苍龙”“白虎”“北斗”图形,墓中的三具殉人则代表司掌春分、秋分和冬至的神(如右图)。据此可知该遗址( ) A. 体现了明显的阶级分化 B. 较同时期的其他文化更为先进 C. 凸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河北省临城县南盘石遗址距今6000年左右,面积2万多平方米。该遗址发掘了半地穴式房址、墓葬、瓮棺葬、灰坑等遗迹,遗物有骨器、陶器、石器等。陶器种类有瓮、罐、钵等,还发现了针孔清晰的骨针。由此推断,这一时期该地区( ) A. 制瓷技术较为发达 B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山海经·大荒西经》中一段叙事指出,史前时代的玉环、玉璜皆为沟通天人之际的神圣媒介物,其神话信仰的功能类似龙,夏启多次上天,其升天工具便是乘龙和佩玉璜。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多个史前遗址中均有玉璧、玉璜等出土。由此可推知( ) A. 玉璜是史前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商周甲骨文、金文及传世文献资料记载臣子职事称“服”,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清华大学收藏的竹简《厚父》篇(有学者认为是商朝史官实录档案)记载了商王与夏朝遗民厚父的对话,二人在对话中都将夏朝臣子职事称“服”。这表明( ) A. 传世文献比出土文献更为可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考古发现,良渚文化玉器神人兽面纹既表现为动物正面的形象,同时也是表现物体的两个侧面。良渚文化玉器兽面纹中的饕餮纹只要有爪,爪一定是内向的。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也是这样,人的手、兽的爪都向内。这说明了中华文明具有( ) A. 本土性 B. 延续性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新石器时期,中国先民已创造出多种不同的文化。如表为中国新石器时期著名的文化代表,这反映了( ) A. 中华文明的多源多样特征 B. 华夏文明起源于裴李岗 C. 主要文化区进入文明社会 D. 中华各地文化交流频繁 2. 汉朝时,皇帝在八月举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据传,黄帝的发明是多方面的,涉及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他发掘首阳山铜矿,加以冶炼,铸成铜鼎;并且铸造十二铜钟,和以五音,可以演奏音乐;他发明缝纫,制作衣裳,“垂衣裳而天下治”“以衣裳别尊卑”。据此可知当时( ) A. 手工业技术高超 B. 社会阶级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西周时,民、徒、萌等都是对奴隶的称呼。春秋早期,中下层贵族“分地薄敛,农民归之”,将土地租给逃亡的奴隶、平民耕种,“民”“徒”有了新的含义;原属贱职的官府工匠头人匠丽氏、匠庆氏分别在晋、鲁参与了国家大事。这些变化( ) A. 是生产技术发展推动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历史模拟试卷(一) 1. C 据题干“对国家有大功的、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被特别追赠庙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给予祖或宗的称号”可知,庙号是对祖或宗的追赠,体现了功与德的标准,说明祭祀活动带有宗法德政色彩,故选C项。 2. 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为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汉武帝设置直接为皇帝所掌握的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