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2024年12月25日报道,一项实验表明,量子隐形传态与经典通信信号可在同一根光缆中共存。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通过普通光缆,成功将量子态隐形传输了30 km。这为量子通信与现有互联网光缆相结合带来了新的可能,大大简化了分布式量子传感或计算应用所需的基础设施。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光学》杂志。 量子隐形传态仅受光速限制,能让通信实现几乎瞬时传输。该过程利用量子纠缠技术,即两个粒子无论相隔
科技日报2024年12月26日报道,手机放在口袋中即可完成充电?这不是科幻小说中的场景,而是韩国蔚山国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团队实现的真实技术。这一创新技术使设备在三维空间内不受位置限制实现无线充电,为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充电技术发展铺平了道路。该成果发表在最新出版的《先进科学》杂志上。 这项新技术叫作电共振无线电力传输。它允许在三维空间内的任何位置为设备充电,无论是通过墙壁、地板还是空气。这一进步解
科技日报2024年12月26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研制出一款新型无线天线。它能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监测生物系统内的电信号,包括微弱至2.5 mV的来自心脏和大脑的信号。相关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杂志。 电信号是细胞之间进行通信的基础。然而,精确记录这些电信号一直面临极大挑战。 团队开发出了有机电散射天线(OCEAN)。这款天线能同时记录来自数千个位点的电信号,且空间分辨率高达微米级
科技日报2024年12月30日报道,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团队借助光的力量完成了一项有趣的研究。他们成功地把丝状偶氮苯分子插入环糊精分子的空心中,形成了一种分子特殊配对。这种组合在自然状态下是无法实现的,但在光的“牵线搭桥”下变成了可能。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化学》杂志。 团队发现,向水溶液中施加光能,可以让分子排列偏离自然状态下的“最稳定结构”,从而生成新型分子组合。这种现象在生物体中很常见,但
科技日报2024年12月30日报道,韩国浦项科技大学研究团队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设计出一种“纳米笼”,成功模拟出病毒的复杂结构。它可递送治疗基因,进而成为一种医疗创新平台。这项研究展示了AI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巨大潜力,特别是在改善基因治疗载体方面。该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 病毒具有特殊结构,可以将遗传物质封装在一个球形蛋白质外壳中,这使得它们能够复制并侵入宿主细胞,进而引发疾病。
科技日报2025年1月5日报道,在湖北省宜昌市,引江补汉工程首台双护盾硬岩掘进机“江汉平安号”TBM顺利始发,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直径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双护盾硬岩掘进机。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工程。该工程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入汉江丹江口水库坝下,输水线路长度约为194.7 km。“江汉平安号”TBM运用于引江补汉工程6号检修交通洞,承担16.6 km的引水隧洞掘进任务。 “江汉